這裡收集了性別認同、跨性別權益相關領域的重要術語定義,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與法律條文。
在科學領域裡,名詞和概念並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隨著觀察和研究的進展,過去的想法有時會被新的理解所取代。比方說,古時候人們相信太陽繞著地球轉,後來科學家根據觀測提出「地球繞太陽轉」的說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又例如,中國古代醫學認為中風是「風邪入侵」造成的,但現代醫學發現,這其實和腦部血流中斷有關。再舉一個例子,1930年我們發現冥王星,當時把它列為第九顆行星,但到了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依據新的定義,將冥王星改分類為「矮行星」。
有些定義的改變,不只是根據科學證據,也可能受到政治或社會脈絡的影響。像是2025年,美國總統就曾透過行政命令,重新定義「女性」與「男性」這兩個詞,定義的依據不是大家熟悉的染色體或生殖器,而是以產生的生殖細胞大小來區分。
我們在這個網站上對名詞所做的解釋與定義,代表的是我們的立場與思考方式。雖然不同團體或文化可能有不同看法,我們也努力參考並引用學術期刊和專業資料,讓讀者可以更有根據地了解這些詞彙背後的意義與變化。
基礎概念
用來描述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的性別不符的人。
跨性別是一個社群名詞,他指的是 LGBT+ 裡面的 T,在 ILGA 的定義是「形容詞/總稱,用來描述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的性別不符的人」。
通常在使用這類的名詞時,我們基於尊重的角度,不會直接去說某某人是跨性別或者是同性戀,只有當他公開地宣稱自己是跨性別時,或是說出櫃後,我們才會稱呼他們是跨性別。
各大組織定義
DSM-5-TR 定義
在 DSM-5-TR 當中給出的跨性別定義是性別認同與出生指定性別不同的個體。
WPATH SOC-8 定義
在 WPATH SOC-8 定義的跨性別 (Transgender or trans) 是總括性術語,用於描述其性別認同及/或性別表現(Gender Expression)與其出生時被指定性別通常預期不符的人。
重要提醒:這些詞應始終用作形容詞(如「跨性別者」),絕不能用作名詞(如「跨性別們」)或動詞(如「性別轉換」)。
瑞典 RFSL 定義
在瑞典 RFSL 的定義是不認同出生時被指定性別的人。跨性別者是一個涵蓋多種不同身分的術語,因為跨性別者的身分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此術語特別指性別認同和性別表現,與個人性取向無關。
統計數據
根據研究顯示:
- 自我認同為跨性別者的比例介於 0.5% 至 0.6%(Conron 等,2012;Crissman 等,2017;Flores 等,2016)
- 認為自己擁有不一致性別認同的比例介於 0.6% 至 1.1%(Kuyper 和 Wijsen,2014;Van Caenegem 等,2015)
- 覺得自己是另一性別者的比例介於 2.1% 至 2.6%(Åhs 等,2018)
- 有意願接受醫療處置的比例則介於 0.2% 至 0.6%(Åhs 等,2018;Kuyper 和 Wijsen,2014)
參考資料
指其性別認同不屬男/女二元分類者。這個術語涵蓋了多種性別認同,包括但不限於雙性別、無性別、流動性別等。非二元性別者可能會使用不同的代名詞,如「他們」(they/them) 或其他自選的代名詞。
非二元性別是社群名詞,但在部分承認非二元性別的國家中也是正式的性別分類。
通常在使用這類的名詞時,我們基於尊重的角度,不會直接去說某某人是跨性別或者是非二元,只有當他公開地宣稱自己是非二元時,或是說出櫃後,我們才會稱呼他們是非二元。
各大組織定義
WPATH SOC-8 定義
非二元 (Nonbinary) 指性別認同超出性別二元框架的人。非二元性別者的性別認同可能是一部分男性和一部分女性,或是時而男性時而女性,或認同為男性或女性之外的性別,或根本沒有性別。非二元性別者可能會使用「他們/她們」等中性代名詞,而非「他/她」。一些非二元性別者認為自己是跨性別者,另一些則否,因為他們認為跨性別是性別二元論的一部分。NB 或「enby」有時被用作非二元性別的簡稱。非二元性別認同的例子包括酷兒性別(genderqueer)、性別多元(gender diverse)、流動性別(genderfluid)、半性別(demigender)、雙性別(bigender)和無性別(agender)。 [SOC-8]
ILGA 定義
不完全認同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人。雖然許多人也認同自己是跨性別者,但並非所有非二元性別者都認同。 「非二元性別」也可用作一個涵蓋性術語,涵蓋無性別者(agender)、雙性別者(bigender)、性別酷兒(genderqueer)或性別流動(genderfluid)者等身分認同。
加拿大政府定義
(亦稱為「性別酷兒(genderqueer)」)。指的是一種性別認同,該認同不符合傳統「男性/女性」二分法的理解。非二元性別者的性別認同可能包含男性與女性、陰陽共融(androgynous)、性別流動(fluid)、多重性別(multiple)、無性別(no gender),或是處於「女性—男性」光譜之外的其他性別。
Non-Binary
(also ‘genderqueer’). Referring to a person whose gender identity does not align with a binary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such as man or woman. It is a gender identity which may include man and woman, androgynous, fluid, multiple, no gender, or a different gender outside of the “woman—man” spectrum.
參考資料
個人對自己性別的內在認同,可能與出生時指定的性別一致或不一致。性別認同是個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並可能影響其社會角色、行為和自我表達方式。
各大組織定義
SOC-8 定義
指個人對自己性別的內在認同,可能與出生時指定的性別一致或不一致。性別認同是個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並可能影響其社會角色、行為和自我表達方式。
ILGA 定義
指一個人內心深處對性別的個人經驗,可能與出生時指定的性別相對應,也可能不相對應。
參考資料
人們通常從與其出生指定性別相關的性別表現,轉換到更能符合其性別認同的另一種性別表現的過程。
各大組織定義
WPATH SOC-8 定義
指人們通常從與其出生指定性別相關的性別表現,轉換到更能符合其性別認同的另一種性別表現的過程。人們可以透過更改姓名、代名詞、服裝、髮型及/或行為和說話方式等方法進行社會性轉換。性別轉換可能涉及也可能不涉及荷爾蒙及/或手術以改變身體。性別轉換可以用來描述將一個人的性別表現從任何性別改變為不同性別的過程。人們一生中可能會進行不止一次的性別轉換。
參考資料
指個人表達其性別認同的方式,包括穿著、行為、語言和其他外在特徵。性別表現可以是男性化、女性化或中性的,並不一定與個人的性別認同相符。
各大組織定義
WPATH SOC-8 定義
性別表現是指個人選擇展現其性別認同的各種方式,例如透過:衣著、聲音、髮型、妝容等。一個人的性別表現可能不符合社會對其性別的期望,因此它並非判斷一個人性別認同的可靠指標。
參考資料
指穿著被認為適合不同性別的服裝的行為。
異性裝扮是一個社群名詞,在台灣俗稱 CD ,也被稱作變裝、異服,常常被與其它的社群名詞混淆。
目前異裝癖已經去病化了,任何人、任何性別認同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風格進行穿搭。
對於男裝或是女裝的定義,通常也會取決於當事人主觀認定。舉例來說,以當今文化而言男性或是女性都可以佩戴耳環,但是在當事人主觀的文化而言,可能會認定耳環是屬於女性的服裝。
在部分國家因為宗教文化等因素會限制特定性別服裝,此時穿著以身分證件上不同的服裝有可能因此受罰。
在台灣 2002 年曾有民眾申請使用與法定性別不同的照片遭拒[2],在隔年12月時自殺[3][4],目前在台灣已經可以使用日常裝扮相符之照片 [5][6]。
參考資料
醫學名詞
性別不一致是一個醫學名詞,透過 WHO 出版的 ICD-11 進行定義,分類在「17 Conditions related to sexual health -> Gender incongruence」。
指的是個體的體驗性別 (Experienced gender) 與指定性別 (assigned sex) 存在顯著且持續的不一致。如果只是性別差異的行為與偏好並不能作為此類診斷的依據。
Gender incongruence is characterised by a marked and persistent incongruence between an individual's experienced gender and the assigned sex. Gender variant behaviour and preferences alone are not a basis for assigning the diagnoses in this group.
主要診斷碼分類:
HA60 青少年或成人性別不一致
青春期與成年期的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 of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是指個體的體驗性別與其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之間,存在明顯且持續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常常導致個體產生「轉變」的願望,藉由荷爾蒙治療、手術或其他健康照護服務,讓自己的身體儘可能地符合其經驗到的性別,以便能夠以其認同的性別生活並獲得社會的接納。
該診斷不得在青春期開始前做出。僅有性別不符的行為或偏好,並不足以構成診斷依據。
Gender Incongruence of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is characterised by a marked and persistent incongruence between an individual’s experienced gender and the assigned sex, which often leads to a desire to ‘transition’, in order to live and be accepted as a person of the experienced gender, through hormonal treatment, surgery or other health care services to make the individual’s body align, as much as desired and to the extent possible, with the experienced gender. The diagnosis cannot be assigned prior the onset of puberty. Gender variant behaviour and preferences alone are not a basis for assigning the diagnosis.
HA61 兒童性別不一致
兒童期的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 of Childhood)是指青春期前的兒童,其經驗/表達的性別與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之間,存在明顯的不一致。這包括:強烈希望成為與出生指定性別不同的性別;對自身性解剖構造或預期將出現的第二性徵感到強烈厭惡,和/或強烈渴望擁有與其經驗性別一致的主要和/或預期第二性徵;以及偏好從事假裝遊戲、幻想性遊戲、玩具、遊戲活動或選擇遊伴時,傾向其經驗性別而非指定性別的類型。
這種性別不一致的狀況必須已持續約兩年。僅有性別不符的行為或偏好,並不足以構成診斷依據。
Gender incongruence of childhood is characterised by a marked incongruence between an individual’s experienced/expressed gender and the assigned sex in pre-pubertal children. It includes a strong desire to be a different gender than the assigned sex; a strong dislike on the child’s part of his or her sexual anatomy or anticipated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 and/or a strong desire for the primary and/or anticipated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 that match the experienced gender; and make-believe or fantasy play, toys, games, or activities and playmates that are typical of the experienced gender rather than the assigned sex. The incongruence must have persisted for about 2 years. Gender variant behaviour and preferences alone are not a basis for assigning the diagnosis.
各地翻譯
- 日本:性別不合
- 中國:性别不一致
在醫療行政體系中,常使用 ICD 編碼來進行病名申報與溝通;而在精神科診斷實務上,醫師通常會依據 DSM 的標準進行診斷,再對應相應的 ICD 代碼。
參考資料
性別不安是一個醫學名詞,被定義於 DSM-5-TR 當中。作為一般描述用語,指的是個人經驗或表現的性別與指派性別不一致時,可能產生的苦惱。
但作為診斷分類時,定義更為明確。
主要診斷分類:
(F64.0)青少年與成人的性別不安
A. 個人經驗/表現的性別與指派性別有明顯的不一致,且持續至少 6 個月,並表現為下列至少兩項:
- 個人經驗/表現的性別與自己的第一性徵和/或第二性徵(或對於年輕青少年,預期會發展的第二性徵)明顯不一致。
- 強烈渴望去除自己的第一性徵和/或第二性徵,因這與自己經驗/表現的性別明顯不一致(或對於年輕青少年,渴望預防即將發展的第二性徵)。
- 強烈渴望擁有另一性別的第一性徵和/或第二性徵。
- 強烈渴望成為另一性別(或與自己指派性別不同的其他性別)。
- 強烈渴望被當作另一性別(或與自己指派性別不同的其他性別)對待。
- 堅信自己具有另一性別(或與自己指派性別不同的其他性別)的典型感受與反應。
B. 此狀況伴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臨床顯著苦惱或損害。
請註明是否:
伴有性發展障礙/差異(如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E25.0,或雄激素不敏感症E34.50等先天性疾病)。
編碼說明:性發展障礙/差異和性別不安需同時編碼。請註明是否:
轉換後(Posttransition):個人已經完全以經驗性別生活(不論是否已辦理性別更改的法律手續),且已接受(或正準備接受)至少一項性別肯認醫療程序或治療方案——例如定期的性別肯認荷爾蒙治療,或證實其經驗性別的性別重指派手術(例如,指派為男性者接受隆乳和/或陰道成形術;指派為女性者接受變男性胸部手術和/或陰莖成形術或陰蒂陰莖成形術)。
(F64.2)兒童的性別不安
A. 個人經驗/表現的性別與指派性別有明顯的不一致,且持續至少 6 個月,並表現為下列至少六項(其中必須包含A1):
- 強烈渴望成為另一性別,或堅持自己是另一性別(或與自己指派性別不同的其他性別)。
- 指派為男孩者,強烈偏好異性服裝或模擬女性服飾;指派為女孩者,強烈偏好只穿典型男性服裝,且強烈抗拒穿著典型女性服裝。
- 強烈偏好扮演異性角色的假裝遊戲或幻想遊戲。
- 強烈偏好由另一性別典型使用或從事的玩具、遊戲或活動。
- 強烈偏好與另一性別的玩伴。
- 指派為男孩者,強烈排斥典型男性玩具、遊戲和活動,並強烈避免粗野的遊戲;指派為女孩者,強烈排斥典型女性玩具、遊戲和活動。
- 強烈不喜歡自己的性器(sexual anatomy)。
- 強烈渴望擁有與自己經驗性別一致的第一性徵和/或第二性徵。
B. 此狀況伴隨社交、學校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臨床顯著苦惱或損害。
請註明是否:
伴有性發展障礙/差異(如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E25.0,或雄激素不敏感症E34.50等先天性疾病)。編碼說明:性發展障礙/差異和性別不安需同時編碼。
(F64.8)其他特定性別不安
本分類適用於那些具有性別不安特徵,並造成臨床上顯著苦惱或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出現損害,但未完全符合性別不安診斷標準的個案。當臨床醫師希望說明個案不符合性別不安診斷標準的具體原因時,可以使用「其他特定性別不安」這一類別。紀錄時須註明「其他特定性別不安」及具體原因(例如「短暫性別不安」,即症狀符合全部診斷標準,但持續時間少於所需的六個月)。
(F64.9)未特定性別不安
本分類適用於那些具有性別不安特徵,並造成臨床上顯著苦惱或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出現損害,但未完全符合性別不安診斷標準的個案。當臨床醫師不希望具體說明未符合診斷標準的原因,或資訊不足無法作出更明確診斷時,則使用「未特定性別不安」這一類別。
- 註:在 DSM-5-TR 當中對性別不安的描述並不是只有診斷標準而已,對於診斷標準實際上的樣態都有提出範例。
參考資料
一種人類將人類進行分類的方式,通常基於生理特徵、社會角色和文化期望。
各大組織定義
DSM-5-TR 定義
在 DSM-5-TR 上的定義為性別 (Gender) 用來指涉公開的、社會文化上的(通常也是法律上承認的)生活角色,如男孩或女孩、男人或女人,或其他性別。生物因素與社會和心理因素互相影響,被視為共同促成性別發展的要素。
Gender assignment(性別指派)指的是被指派為男性或女性,這通常在出生時依表現型性別決定,因此產生所謂「出生時被指派性別」,過去稱為「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近期又稱為「出生性別(natal gender)」。
SOC-8 定義
在 SOC-8 上的定義為性別 (GENDER):根據不同的背景以及情境環境,性別可能指涉性別認同、性別表現,及/或社會性別角色,包括文化上與出生時被指定為男性或女性的人相關的理解和期望。除了男性和女性(可為順性別者或跨性別者)之外的性別認同,還包括跨性別(transgender)、非二元性別(nonbinary)、性別酷兒(genderqueer)、性別中立(gender neutral)、無性別(agender)、流動性別(gender fluid)、以及「第三性別("third" gender)」等。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也認可其他性別。 [SOC-8]
出生指定性別 (SEX ASSIGNED AT BIRTH):指一個人根據其出生時生理特徵被賦予男性、女性或間性人的性別狀態。性別通常在出生時根據外生殖器外觀指定。AFAB 是「出生指定為女性」的縮寫。AMAB 是「出生指定為男性」的縮寫。 [SOC-8]
ILGA 定義
在 ILGA 定義 Gender 為 「指一種社會結構,它根據個人的指定性別賦予個人文化和社會期望。」定義 Sex 為 「指將一個人歸類為男性、女性或其他——通常在出生時確定,寫在出生證明上,通常基於其外部解剖結構的外觀。然而,一個人的性別實際上是身體特徵的組合,包括染色體、荷爾蒙、內外生殖器官以及第二性徵。」[https://ilga.org/gender-identity-gender-expression-sex-characteristics/]
參考資料
是醫學名詞,在DSM-5-TR中定義為使個人的身體特徵與其經驗到的性別一致所進行的醫療程序(包含荷爾蒙治療或手術,或兩者皆有)。
參考資料
賀爾蒙治療並不是正式術語,通常是指透過藥物使個案的荷爾蒙濃度到達指定的目標。
在社群中有可能以吃糖、HRT、GAHT 等縮寫代稱。
目前並不推薦在青春期前的兒童使用賀爾蒙治療 [SOC-8, 12.1],在確認其性別認同是否固定時,有可能會與個案討論是否使用GnRH抗拮劑來進行觀察同時避免青春期進展發生焦慮。GnRH抗拮劑有的時候會被稱作青春期阻斷劑 (Puberty Blocker)。
通常而言賀爾蒙治療必須在婦產科或內分泌科醫師監督以及處方下使用,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個案會自行取得藥物使用。[DSM-5]
使用藥物後通常會對於生育能力造成損害,停止藥物後有可能恢復,實際損害以及恢復情形因人而異。[SOC-8]
不一定所有跨性別者都會尋求賀爾蒙治療,也有因為藥物副作用停止賀爾蒙治療的案例,然而由於賀爾蒙會改變脂肪分布以及性慾模式等 [GDB] 在進行性別肯認手術之前會建議先進行荷爾蒙治療 [SOC-8, 13-6]
參考資料
改變第一性徵和/或第二性徵以肯認個人性別認同的手術。
性別肯認手術是醫學名詞,在 WPATH 出版的 SOC-8 中定義為改變第一性徵和/或第二性徵以肯認個人性別認同的手術。 [SOC-8]
性別肯認手術也被稱作性別重置手術 ( 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SRS), 性別確認手術 (gender confirmation surgery, GCS)
代表性的手術包括: [SOC-8]
- AFAB
- facial masculinization surgery
- gender-affirming chest surgery
- subcutaneous mastectomy
- hysterectomy/ oophorectomy
- metoidioplasty
- placement of testicular prosthesis
- phalloplasty
- placement of testicular/penile prostheses
- body contouring procedures
- aesthetic procedures
- procedures designed to prepare individuals for surgery (i.e., hair removal).
- AMAB:
- facial feminization surgery, ffs
- chondrolaryngoplasty
- vocal cord surgery
- gender-affirming breast surgery
- breast augmentation
- body contouring procedures
- orchiectomy
- vagino/vulvoplasty (with/without depth)
- aesthetic procedures
- hair removal
- facial feminization surgery, ffs
參考資料
在DSM-5-TR中定義為一種性偏好疾病,只適用在連續六個月以上在穿著異性服裝總是或經常伴隨性興奮的人,並且對此感到困擾。
任何人、任何性別認同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風格進行穿搭。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沒有人需要為了自己的喜好道歉。
目前扮異裝障礙症在 ICD-10 F65.1 對應的戀物性扮異裝症 (Transvestic fetishism) 已經被去病化,並且在 ICD-11 中已經被刪去。
在這邊列出來只為了研究參考,此診斷與自我女性戀 (autogynephilia) 有相關。
在 1987 年的 DSM-III-R 當中,相關的診斷是:
302.3 扮異性症(Transvestism)
- 一種性偏差(Sexual deviation),其中特殊的性快感來自於穿著異性服裝。
此情形並不包含持續性的嘗試去承擔異性的身份或行為表現。 - 排除:變性 (302.5)
302.5 變性症(Transvestic Disorder)
- 一種以對自身顯性身體性別為錯誤的固定信念為核心之性偏差。
其所導致之行為,傾向於追求經由手術改變性器官,
或透過採取與其生理性別相對之服飾與行為,以完全隱蔽其身體性別。 - 排除:扮異裝症 (302.3)
因此當時如果被判定是扮異性症(TV 或是說 CD),那就不會是變性症(TS),就無法繼續後續取得藥物以及手術的資格。
目前 DSM-5-TR 主要診斷分類:
(F65.1)扮異裝障礙症
A. 在至少 6 個月的期間內,因穿著異性服裝而反覆且強烈地產生性喚起,表現為幻想、衝動或行為。
B. 這些幻想、性衝動或行為造成臨床上顯著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損害。
請註明是否:
伴隨戀物癖(With fetishism): 若因特定布料、材質或衣物本身引起性喚起。
伴隨自我女性戀(With autogynephilia): 若因將自己想像成女性的畫面或想法而引起性喚起。請註明是否:
在受控環境中(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此特徵主要適用於居住在機構或其他限制異裝機會的環境中的個體。
完全緩解(In full remission): 若在非受控環境中持續至少 5 年未出現任何社交、職業或其他功能領域的困擾或損害。
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
扮異裝行為(Transvestism)
具有扮異裝傾向的個體會因穿著異性服裝而反覆且強烈地感受到性喚起。
然而,除非這些與扮異裝相關的幻想、性衝動或行為伴隨臨床上顯著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損害,否則不符合診斷為扮異裝障礙症(transvestic disorder)的標準。
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具有異裝癖疾患的個體通常不會報告其經驗到的性別與出生指定性別之間存在不一致感,也不會表達想成為另一性別的願望;他們也通常沒有童年時期的跨性別行為史,而這些在性別不安者中常見。
若某人的症狀同時符合異裝癖疾患與性別不安的完整診斷準則,應同時給予兩項診斷。
參考資料
社群名詞
是指跨性別得以變更其法律文件與身分證明,使其與自身真實的性別認同相符的程序。
各大組織定義
ILGA 定義
跨性別或性別多元者得以變更其法律文件與身分證明,使其與自身真實的性別認同相符的程序。法律性別承認是跨性別人權倡議中的關鍵要素,因為它對跨性別與性別多元者的日常生活具有極為正面的影響。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是指對跨性別者的恐懼、厭惡或歧視。這種情緒可能表現為對跨性別者的偏見、排斥或暴力行為。跨性別恐懼症的根源通常與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和傳統觀念有關。
各大組織定義
WPATH SOC-8 定義
指針對跨性別和性別多元群體的負面態度、看法和行為。跨性別恐懼可能以結構層面的歧視性政策和實踐表現出來,也可能以非常具體和個人化的方式表現。若跨性別和多元性別人士接受並反映出對自己或其他跨性別和多元性別群體的偏見,也可以發生內化的跨性別恐懼。雖然跨性別恐懼有時可能是不經意的無知而非直接的敵意所致,但其影響絕非無害。有些人會使用「反跨性別偏見」(anti-transgender bias) 來代替跨性別恐懼。
瑞典 RFSL 定義
一種根植於強烈負面看待跨性別者或性別多元化人士的意識形態或態度。跨性別恐懼症和同性戀恐懼症通常有重疊。
加拿大政府定義
指對那些性別認同與出生指定性別不一致者所產生的恐懼、仇恨或厭惡的態度與行為。
Transphobia
The fear, hatred, or aversion of people whose gender identities differ from the sex they were assigned at birth.
參考資料
「偽娘」一詞源自20世紀末日本的ACG次文化,用以指稱男扮女裝的男性。
在大約2010年左右,台灣的扮裝者(CD)開始以偽娘一詞稱呼自己,多數自我認同為異性戀男性。[1]
任何人、任何性別認同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風格進行穿搭。
各地翻譯
- 日本:男の娘 (otokonoko)
- 中國:男娘
參考資料
協助完善用語集
如果您發現重要術語缺失或定義需要更新,歡迎與我們聯絡或在 GitHub 上提出建議。
我們持續更新這個用語集,以提供最準確和完整的資訊。